河南濟源的特色小吃“土饃”,用的“觀音土”到底是個啥?

發佈時間: 更新時間:

河南濟源,有一種極具特色的地方小吃"土饃",土饃並不是比喻的說法,而是真的將麵糰在土中翻炒製作出來的。土饃的顏色似土呈微黃,有著特殊的香味,外酥裡軟,據說濟源當地人出門在外都會帶一些土饃,如果碰到水土不服的情況,吃一些土饃就會好很多,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。

濟源市背靠王屋、太行兩山,"四瀆"之一的濟水在這裡發源,人傑地靈,王屋山上有一當地人稱為"白麵土"的黏土礦物質,摸起來十分細膩光滑,與建築材料"白灰"有些相似,製作土饃用的"土"就是由它加工而來的。

土饃的製作離不開這種"白麵土",也只能用這種土,經過鑿、碾、舀、篩等流程,才會把結成塊的土變得像白麵一樣細膩,製作土饃的時候可以反覆使用。

而這種白麵土有個更通俗的名字叫"觀音土",很多老一輩對這個東西印象特別深刻。觀音土是一種高嶺土,一般用來燒製瓷器和釉料,也叫白泥、灶土等,含有多種礦物成分,並且化學性質穩定,高溫下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,有"萬能土"的雅稱。

觀音土是礦物質並不是食物,也沒什麼營養,人吃了這個是無法消化和排洩的。舊時候的饑荒年代,很多人飢不擇食,為了保命用觀音土果腹,把少許的細糠或玉米麵、高粱面之類的食物,拌上多半的觀音土混合在一起煮熟或蒸熟後食用。

這些觀音土被吃到肚子裡是不能吸收和消化的,但可以帶給人"吃飽了"的錯覺,暫時緩解一下餓肚子帶來的痛苦,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,是很難想象人是如何真正"吃土"的,觀音土吃的少了問題還不大,如果吃的過多,這些觀音土會囤積到胃中,沾附到腸子裡,無法正常排洩出去,肚子漲的特別大,活活把人給憋死。

觀音土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,這完全不是一種可食用的東西,但在那個年代,不吃就會餓死,人們寧願當撐死鬼也不願當餓死鬼,用觀音土充飢,是沒有選擇的選擇。

濟源的這種土饃,吃的並不是觀音土,而是用觀音土作為烹飪的工具,加熱後將麵糰放入,把麵糰"烤"熟用的。雖然土饃的表面不可避免地會沾上一些觀音土,但攝入量很小,都能正常排洩出去,是不會對健康造成損害的,反而可能會吸收到一些土中的微量元素,增加營養呢。

參考資料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