淮揚菜是中國傳統八大菜系之一,發源於揚州、淮安。淮揚菜始於春秋,興於隋唐,盛於明清,素有“東南第一佳味,天下之至美”之美譽。不像川菜的麻辣和魯菜的醇厚,淮揚菜似一個大家閨秀,形態精緻,滋味醇和,細緻精美,格調高雅。江南好,風景舊曾諳,兒時在一篇篇詩文中知曉了江南的好與江南的美,有誰不想去那煙雨江南看一看走一走呢?下面美食小編為大家盤點了經典淮揚菜代表菜做法大全,學會了飯店都不去了。
大煮乾絲又稱“雞汁煮乾絲”,“雞火煮乾絲”,前身為“九絲湯”,屬淮揚菜系,為淮揚經典名菜之一,也是典型的以講究刀工火候著稱的淮揚菜的代表作之一。

大煮乾絲製法十分精細,首先將豆腐乾片成均勻的薄片,然後再切成細絲,接著配以雞絲、筍片等輔料,加雞湯燒製而成。火候文武兼用,方能入味。裝盤時蓋以熟蝦仁、豌豆苗、火腿絲等,此外,大煮乾絲的佐料還要求按季節不同而有變化。大煮乾絲的前身是九絲湯。相傳相傳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,一次來到揚州,地方官員為了取悅皇帝,特將本地酒樓的烹飪高手重金聘請來,專門為乾隆烹製菜餚。廚師們聽說是給皇上做菜,誰也不敢懈怠,個個拿出看家本領,精心調製出花樣繁多的菜品。其中有一道菜名叫九絲湯,是用豆腐乾和雞絲等燴煮而成,因為豆腐乾切得極細,經過雞湯燴煮,匯入了各種鮮味,食之軟糯可口,別有一番滋味。乾隆吃過大為滿意,於是這道菜便成了他每到揚州之後的必吃菜。後來揚州廚師與時俱進,把這“九絲湯”進化成了當今的大煮乾絲
松鼠鱖魚又名松鼠桂魚,為蘇幫菜中色香味兼具的代表之作,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,微服至蘇州松鶴樓菜館用膳,廚師用鯉魚出骨,在魚肉上刻花紋,加調味稍醃後,拖上蛋黃糊,入熱油鍋嫩炸成熟後,澆上熬熱的糖醋滷汁,形狀似鼠,外脆裡嫩,酸甜可口,乾隆皇帝吃後很滿意,後名揚蘇州。

相傳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,一次南巡至蘇州,微服私出來到松鶴樓,要吃供桌上的元寶魚(鯉魚)。店主無奈,為避讓宰殺“神魚”之罪,遂把魚烹製成松鼠狀,一方面又巧與店招牌中松字相聯。乾隆食後甚是滿意。我國民間常以“鯉魚跳龍門”來表示吉祥喜慶,因此後來就改用桂魚。自此“松鼠魚”流傳開去,有松鼠黃魚、松鼠鱸魚等,唯獨松鶴樓的松鼠鱖魚最負盛名
蟹粉獅子頭江蘇揚州地區特色傳統名菜,屬於淮揚菜系。口感鬆軟,肥而不膩,營養豐富。紅燒,清蒸,膾炙人口。主要原料是蟹肉和用豬肉斬成細末做成的肉丸,(揚州人俗稱“斬肉”)。斬肉的做法很多,有清燉,有水氽的,有先油煎後紅燒的,有先油炸後與其他食物燴制的,有用糯米滾蒸的。所謂獅子頭則是菜餚造型——大而圓,誇張比方為獅子頭。

蟹粉獅子頭”是久負盛名的揚州、鎮江地區傳統名菜。據傳,此菜始於隋朝。當年,隋煬帝楊廣來到揚州,飽覽了揚州的萬松山、金錢墩、葵花崗等名景之後,心裡非常高興,回到住處,仍然餘興未消。隨即喚來御廚,讓他們以揚州名景為題,做出幾道菜來。御廚們費盡心思,終於做出了“金錢蝦餅”和“葵花斬肉”這幾道菜。楊廣品嚐後,十分高興,於是賜宴群臣。一時間淮揚佳餚,傾倒朝野。到了唐代,一天,郇(xún)國公韋陟(zhì)宴客,府中的名廚也做了揚州的這幾道名菜。當“葵花斬肉”這道菜端上來時,只見那用巨大的肉圓子做成的葵花心精美絕倫,有如雄獅之頭。賓客們乘機勸酒道:郇國公半生戎馬,戰功彪炳,應佩獅子帥印。韋陟高興地舉杯一飲而盡,說:“為紀念今日盛會,葵花斬肉不如改為‘獅子頭’。”從此揚州獅子頭就流傳鎮江、揚州地區,成為淮揚名菜。
三套鴨江蘇揚州、高郵一帶的一道特色傳統名菜,屬於淮揚菜;古時揚州和高郵一帶盛產高郵鴨(古時揚州和高郵一帶各地盛產麻鴨,揚州、高郵地區專門養殖,由於高郵養殖的範圍最廣,技術最先進所以又名高郵麻鴨,是全國三大名鴨之一,高郵古時隸屬揚州,是揚州代管縣級市),此鴨十分肥美,是製作“南京板鴨”、“鹽水鴨”等鴨菜的優質原料。以野鴨為製作主料,三套鴨的烹飪技巧以燜菜為主,口味屬於鹹鮮味。“三套鴨”家鴨肥嫩,野鴨噴香,菜鴿細酥,滋味極佳。有人讚美此菜具有“聞香下馬,知味停車”的魅力。

古時揚州和高郵一帶盛產高郵鴨,由揚州和高郵地區專門養殖,由於高郵養殖的範圍最廣,技術最先進所以又名高郵麻鴨,是全國三大名鴨之一。揚州一帶盛產湖鴨,此鴨十分肥美,是製作“南京板鴨”、“鹽水鴨”等鴨菜的優質原料。早在明代,揚州廚師就用鴨子製作了各種菜餚,如“鴨羹”、“叉燒鴨”,用鮮鴨、鹹鴨製成“清湯文武鴨”等名菜。清代時,廚師又用鮮鴨加板鴨蒸製成“套鴨”。清代《調鼎集》上曾記有套鴨的具體制作方法:“肥家鴨去骨,板鴨亦去骨,填入家鴨肚內,蒸極爛,整供。”後來揚州菜館的廚師將野鴨去骨填入家鴨內,菜鴿去骨再填入野鴨內,又創制了“三套鴨”。因其風味獨特,不久便聞名全國。
軟兜長魚又稱“軟兜鱔魚”,屬於淮揚菜,也是在淮揚菜中最負盛名的一道菜餚。淮揚人厚待中外賓客最喜歡上這道“鮮嫩可口別具一格”的菜,讓賓客嚐鮮,讚口不絕。

據《山海經》記載:“湖灌之水,其中多鱔。”江淮地區盛產鱔魚,肉嫩、味美,營養豐富,淮安名廚田樹民父子以鱔為原料,可製作108樣佳餚,即著名的“全鱔席”。而軟兜鱔魚則是鱔魚席中的精品。2018年9月10日,“中國菜”正式釋出,“軟兜長魚“被評為江蘇十大經典名菜。軟兜長魚烹飪技藝,淮安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傳統技藝類專案。
水晶餚肉又名水晶餚蹄、鎮江餚肉,是江蘇省鎮江市的一種傳統特色名菜,屬於蘇菜系。該菜品成菜後肉紅皮白,光滑晶瑩,滷凍透明,猶如水晶,故有“水晶”之美稱。食用時,具有瘦肉香酥、肥肉不膩、酥香嫩鮮等特點,佐以薑絲和鎮江香醋,更是別有一番風味。

後因硝、餚讀音相近,遂改稱“水晶餚肉”。又該菜選用豬蹄為原料,經硝、鹽醃製後,配以蔥、姜、黃酒等多種佐料,以寬湯文火燜煮到酥爛,再經冷凍凝結而成。具有形態美觀、清醇鮮香、油潤滑爽、肥而不膩等特點,是蘇南地區傳統的風味名餚。
揚州炒飯又名揚州蛋炒飯,是江蘇省揚州市的一道傳統名菜,屬於淮揚菜,其主要食材有米飯、火腿、雞蛋、蝦仁等。揚州炒飯選料嚴謹、製作精細、加工講究,而且注重配色。炒制完成後,顆粒分明、粒粒鬆散、軟硬有度、色彩調和、光澤飽滿、配料多樣、鮮嫩滑爽、香糯可口。

據說,隋煬帝巡遊江都(今揚州)時,把他喜歡吃的“碎金飯”(雞蛋炒飯)傳入揚州;也有學者認為,揚州炒飯原本出自民間老百姓之手。據考,早在春秋時期,航行在揚州古運河邗溝上的船民,就開始食用雞蛋炒飯。舊時揚州,午飯如有剩飯,到做晚飯時,打一兩個雞蛋,加上蔥花等調味品,和剩飯炒一炒,做成蛋炒飯。明代,揚州民間廚師在炒飯中增加配料,形成了揚州炒飯的雛型。
清嘉慶年間,揚州太守伊秉綬開始在蔥油蛋炒飯的基礎上,加入蝦仁、瘦肉丁、火腿等,逐漸演變成多品種的什錦蛋炒飯,其味道更加鮮美。隨後,透過赴海外經商謀生的華人,特別是揚州廚師,把揚州炒飯傳遍世界各地。
櫻桃肉江蘇省蘇州市的傳統名菜之一,屬於蘇菜系。始創於江蘇,清乾隆年間傳入宮中,山藥酒櫻桃肉被記錄進清《御茶膳房檔》,特點色澤櫻紅,光亮悅目,酥爛肥美。其顏色紅亮,形態圓小,皮軟味甜鹹,富油脂,是上佳的下酒菜和下飯菜。

蘇州櫻桃肉的製作方式,是把整塊方肉剞花刀,燒製配以紅曲粉等調色,成形後像櫻桃。山藥酒燉櫻桃肉被記錄進清《御茶膳房檔》,德齡《御香縹緲錄》中,記載慈禧晚年特別中意的櫻桃肉,是用豬肉和新鮮櫻桃一起在文火上慢燉。復原的櫻桃肉工序嚴格按照傳統流程燜煮3個多小時,將櫻桃甜香燜進肉中後,去除櫻桃殘渣。起鍋用櫻桃去核打成果汁澆代替部分紅曲滷增加新鮮果香,櫻桃肉是最起碼的條件是色誘,如肉面要切得如櫻桃般大小,排列整齊,色澤也應像櫻桃般鮮豔透紅、亮麗誘人。
起“櫻桃肉”菜名的人,一定很會研究吃客的心理。櫻桃是名貴的水果,又名鶯桃,光聽名字就覺得詩意盎然。果實更是鮮豔晶瑩、酸甜可口,讓人想起就津液滿口。春夏時分,一粒粒圓如瑪瑙,映襯著綠葉,豔紅欲滴。其色其形無與倫比,深得詩人騷客的喜愛。李世民形容它:“朱顏含遠日”,孫逖讚美它:“色繞佩珠明”,杜牧誇獎它:“圓疑竊龍頷”。所以晶瑩的櫻桃肉在盤底綠色蔬葉的襯托下,真有南唐詩人馮延巳那句描寫櫻桃的名句:“惆悵牆東,一樹櫻桃帶雨紅”的感覺。倒是要將宋朝趙彥端那句“綠蔥蔥,幾顆櫻桃葉底紅”改成“綠蔥蔥,幾顆櫻桃葉上紅”才好。因為櫻桃肉上盆,要用菜油煸炒豌豆苗,將翠綠的豆苗圍置在盤邊,才襯托得櫻桃肉愈加的紅豔,宛如一盤剛從樹上摘下來令人垂涎欲滴的鶯桃。
文思豆腐起源於揚州,淮安。是江蘇省的一道傳統特色名菜,屬於蘇菜系-淮揚菜,該菜品擁有悠久的歷史,其選料極嚴,刀工精細,軟嫩清醇,入口即化,同時具有調理營養不良、補虛養身等功效,該菜品也是老人和兒童就餐選擇的上好菜譜。

豆腐,古稱“福黎”,是由我國最早發明、製造,而後傳往世界各地的。豆腐是我國素食菜餚的主要原料,歷來受到人們的歡迎,被人們譽為“植物肉”。豆腐主要以大豆為原料加工製成的,大豆含有較多的蛋白質和脂肪,因此豆腐營養價值也較高。豆腐可以常年生產,不受季節限制,因此在蔬菜生產淡季,可以調劑菜餚品種。豆腐有南和北豆腐之分。主要區別在點石膏(或點滷)的多少,南豆腐用石膏較少,因而質地細嫩,水分含量在90%左右;北豆腐用石膏較多,質地較南豆腐老,水分含量在85-88%。豆腐是中國的傳統食品,味美而養生。
梁溪脆鱔梁溪脆鱔是最出名的淮揚菜之一。梁溪脆鱔是江蘇無錫的傳統名菜。梁溪脆鱔是江蘇無錫當地人愛吃的名菜。梁溪脆鱔是選用大鱔魚處理後洗淨,切成小段,加入調味料經過燉煮,去骨,然後加入調味料,放入油鍋裡炸至金黃後,然後在復炸裝盤即可。梁溪脆鱔的口感:脆軟可口,香鹹開胃非常好吃。

參考資料
- 鶯桃路美食終極指南(深度探索在地小吃與深夜食堂)
- 台灣傳統夜市小吃推薦(無連結資源)
- 省錢美食攻略大全(無連結資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