魚丸又稱「魚包肉」,用鰻魚、鯊魚或者淡水魚剁蓉,加甘薯粉(澱粉)攪拌均勻,再包以豬瘦肉或蝦等餡製成的丸狀食物,富有沿海特色風味小吃之一。魚丸是福建福州、溫州、閩南、廣東、臺灣、江西撫州一帶經常烹製的特色傳統名點,屬於粵菜或閩菜系。亦名「水丸」,古時稱「氽魚丸」。因為它味道鮮美,多吃不膩,可作點心配料,又可作湯,是沿海人們不可少的海味佳餚。
魚丸因注重選料和製作工藝而名聞遐邇。多以鮮黃魚、馬鮫魚、鰻魚、鯊魚為主料。剁碎魚肉,加適量薑汁、食鹽、味精,搗成魚泥,調進番薯粉,攪勻後擠成小圓球,入沸湯煮熟。其色如瓷,富有彈性,脆而不膩,為宴席常見菜品。
分類
福州魚丸
福州魚丸是用鰻魚、鯊魚、馬鮫魚或者淡水魚剁茸,加甘薯粉(澱粉)攪拌均勻,再包以豬瘦肉或蝦等餡製成的丸狀食物,是富有福州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之一。福州魚丸是以魚肉做外皮的帶餡丸子,選料精細,製作考究,皮薄均勻,色澤潔白晶亮,食之滑潤清脆,湯汁葷香不膩。

福州臨海,水產豐富,於是近千年來魚丸漸漸成為福州魚製品小吃的堂主,廣受好評。
福州有「沒有魚丸不成席」之說。尤其是回榕探親的僑胞,都喜歡品嚐家鄉的魚丸,一飽口福。福州習俗,辦酒席,客人都要「夾酒包」。過去「酒包」中都有魚丸,個頭有小孩子拳頭大,「夾」回家,要切成小塊,大家吃。也有人愛吃無餡的小魚丸,專門請人特製,其彈性非常強。
嘉魚魚圓
湖北省咸寧市嘉魚縣的特產。嘉魚魚圓採用草魚魚肉為原材料。因色澤潔白,口感細膩,鮮香滑嫩,深受顧客喜愛。

小小的魚圓已成為嘉魚的一道傳統特色食品。
嘉魚地處長江邊,且內湖眾多,水源豐富,有史以來以盛產鮮魚著稱,獨特的地理環境和鮮活的江魚造就了「嘉魚魚圓」味道鮮美,在整個江南一帶獨樹一幟,別具風味。
湖北省「嘉魚魚圓」被批准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!
臺灣魚丸
傳統的做法是選新鮮的魚,取魚肉的部分,部分則會夾雜魚刺,然後在低溫狀態下絞成魚絞肉,再把絞肉和鹽加入木研缽裡,將魚絞肉用力捶打,魚肉裡的鹽溶性蛋白會重組成網狀結構,最後變成綿細而有光澤的魚漿。再將魚漿用湯匙挖成球狀,下沸水中即可煮成魚丸。大部分都是利用機器來打魚漿。

臺灣的魚丸種類很多,其中口感較脆的做法又稱為「脆丸」。臺灣蝨目魚丸、淡水鯊魚丸(通常稱為福州魚丸)、南方澳鬼頭刀魚丸、高雄旗魚丸是臺灣四大代表性魚丸;魚丸在臺灣的歷史非常之久,經過長時間的改進發展,臺灣魚丸形成了自身的特色,具有鮮美、營養、保健的美食特色。口感好,色澤潔白玲瓏晶亮,質嫩滑潤清脆,富有彈性,味道鮮美,具有特殊的海鮮風味。包括包心魚丸和實心魚丸,其中包心魚丸最有特色。比較有代表性的包心魚丸有海膽仙桃、海鮮濃湯包、深海鮑魚丸、五月花丸、蟹籽仙桃、蟹籽魚包蛋、鱈魚菠菜丸、鱈魚芝士包、瑤柱海參包、黃金芝心燒和鱈魚豆腐等。比較出名的實心丸有蟹籽龍蝦球、鱈魚海蝦球、蟹籽墨魚球等。市面上賣的比較好的有玖嘉久和漁播的魚丸。
溫州魚丸
也稱魚圓,溫州名點,與各地的魚丸都有所不同,外形為不規則的條狀,呈半透明的玉白色。

製作方法
以新鮮的鮸魚肉為主料,挑去魚刺後切成細條,用刀刮成魚蓉,用酒、鹽和味精浸漬片刻,加白澱粉,拌入薑絲蔥末均勻混合,用手揉捏直至魚肉彈性十足。下鍋時,將魚肉用手指擠成條狀跌進事先烹調好的沸水中,燙到透明上浮便是熟了。食用時以鍋中的原湯配上米醋、蔥花和胡椒粉。1998年「溫州魚丸」被定為「中華名小吃」。
廈門魚丸
廈門鼓浪嶼最出名的小吃莫過於鼓浪嶼魚丸了,其做法源自福州魚丸製作工藝。廈門鼓浪嶼的魚丸是廈門小吃之一,很多都是用機器做的魚丸,真正純手工製造的魚丸工序要求十分嚴格。從選料、刮肉、排斬、攪拌、擠丸,每一個細節都有嚴格的要求。比如說在刮取魚肉時刀法很講究,要求要順纖維紋路刮,刀的傾斜度以45度為宜,將魚肉刮成薄片。將刮下的魚肉漂浮於清水中,去除血筋和混濁雜質,再用潔淨的新紗布濾去水。打魚漿時要用濃鹽水加進魚糜後用手和均,又揉又打,要用力又用勢,將其打出漿來,打漿中還要加入味料。

潮汕魚丸
體積較大,白色,用較貴价之魚肉製成,在香港,這種魚丸以香港仔出產的最為知名。通常在潮州面檔或茶餐廳中跟面或粿條(類似河粉)一起放在熱湯中吃(也就是魚蛋面或魚蛋粿,售價由10-25港元不等)。此外,這種魚蛋在街市和超級市場中都有銷售,香港人還會用魚蛋作火鍋的材料。
羅定魚丸
在羅定,鯪魚有三種食法,叫「魚三味」:魚丸、魚骨丸(又稱酥魚)、魚腐。魚丸用魚膠捏小丸在沸水中滾熟;魚骨丸是將魚骨、魚皮剁碎成茸,再加調味料捏成小丸炸至酥脆而成;魚腐:用魚膠捏小丸在花生油中油炸至淡金黃色即可撈起。
相傳羅定市的傳統食品「皺紗魚腐」,起源於清乾隆年間。「皺紗魚腐」這一名菜,從它的起源之時起,就是這個地方宴客必備的菜式之一。當然好的食材需要與時俱進,因此,「羅定皺紗魚腐」列為廣東省羅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,加以保護。

飲食文化
臺灣魚丸的傳說
晉江深滬魚丸在宋元初就甚有名氣,據傳與泉州太守王十朋有關...
延伸閱讀
- 臺灣魚丸的百年工藝與創新風味
- 福州魚丸的飲食文化演變
- 香港魚蛋的街頭美食地圖
- 溫州魚丸的非遺傳承故事
- 日式魚漿製品的技術解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