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灣十種令人垂涎的特色小吃,看著就流口水,有你喜歡吃的嗎

發佈時間: 更新時間:

不論是哪個地區,哪個國家,都會有自己獨特的美食佳餚,臺灣也不例外,它是有名的美食之都,很多好吃的美食都是從臺灣傳到大陸市場,臺灣美食包羅永珍,融合了閩南、潮州、客家、日本等飲食文化,已然成為臺灣名片之一。

臺灣匯聚著來自中國各地的人們,他們帶來家鄉的飲食,特別具有閩南特色的美食,散落在民間的小吃成千上萬,那些滿懷誠意的傳統小吃就「藏」在臺灣街頭巷尾的店鋪中,與當地食物和烹調相結合後,發展出獨特的美食料理。

今天就說說來臺灣必吃的十大小吃,這十種美食小吃是成千上萬種臺灣傳統小吃中,最能體現臺灣飲食特點的十種小吃。

第一種:蚵仔煎

蚵煎仔是臺灣省小吃榜的榜首,絕對是臺灣最有名的小吃之一了,在臺灣的街道隨處可見,如果你看過羅志祥演的偶像劇《轉角遇到愛》,那你應該知道蚵煎仔這道美食,被兩岸粉絲追捧。在臺灣,蚵仔煎就是具有特色風味的一種,蚵仔為閩南語,其實就是牡蠣,它是將濃稠適當的番薯粉漿淋在煎板上,以肥美多汁的鮮蚵加上雞蛋、茼蒿菜,再勾芡太白粉煎成餅狀,再配上醬料,趁熱品嚐,既有蚵仔的鮮美,又有餅皮的香甜滋味。

第二種:大腸包小腸

大腸包小腸可俗稱臺式熱狗,是一道「網紅美食」了,它是臺灣獨一無二的獨創美食。臺灣各地都有這種美食,炭火燒烤的大糯米腸外皮微酥,糯米腸先切開,包滿糯米的腸,鋪上酸菜、小黃瓜、薑片與菜脯蛋等小菜,然後再加入臺式香腸,再淋上各種醬料,除了原本的大糯米腸與香腸,還會加上七、八種當日現炒的配菜,因此一份40元不到的大腸包小腸,相當經濟實惠,烤香腸的味道會傳到千里之遠,鹹鹹甜甜的烤香腸,再加上軟綿的糯米腸,實在是「美食中的美食」啊。

第三種:三杯雞

臺灣三杯雞是臺灣赫赫有名的美食,因其烹調時使用一杯臺灣米酒、一杯醬油和一杯黑麻油(或香油)而得名三杯。而菜中使用的米酒,最地道的應該選用臺灣紅標米酒,是客家人將做法帶至臺灣後,改良創新,用臺灣米酒代替甜酒釀,這款米酒酒色澄清,香氣四溢,同時加入羅勒(九層塔)提升香氣,香嫩的雞肉,味重的調料,清香的九層塔,肉香味濃,甜中帶鹹,鹹中帶鮮,口感柔韌,無不讓人垂涎欲滴。

第四種:潤餅

潤餅又稱嫩餅菜,是一種比春捲更古老的食品,被歸為春捲的一類,但無須油炸,創店80多年、傳承五代的郭家潤餅,是新竹地區的潤餅老店,因知名度頗高,故攤前常見大排長龍的盛況。吃潤餅在閩臺一帶是家族一年中重要的聚會禮節,大多為家族成員食用,一般不會用來招待外人。其與眾不同之處,在於餡料通常用胡蘿蔔、冬筍、青豌豆、豆乾、包菜、球菜、豬肉、墨魚、煎雞蛋絲,蠔或蠔煎、蝦仁等,滷製成口味獨特的滷菜,加上多種配料,食用者挑選自己喜愛菜色加上花生粉與砂糖粉,再用香滑帶勁的自制餅皮包起來捲上,捲成圓筒狀,雙手握著就食,既快速又好吃,無怪乎甚受大眾喜愛。

第五種:鼎邊銼

鼎邊銼,臺灣基隆著名小吃。傳統鼎邊銼原本是福州人的家常小吃,後來變成臺灣特色小吃之一。之所以取這個名字是因為跟這個小吃的做法有關,主菜是白白嫩嫩的一片稱之「鼎邊銼」,「銼」是臺語,為爬滾的意思,其製作是用米磨成米漿,沿著大鍋鼎邊滾下而成薄皮,,米漿滑滾的動作叫銼,再取出切絲,加入蚵仔、肉羹、蝦仁羹、金針、木耳、筍絲、魷魚絲,小魚乾,熬成湯料而成,內容豐富,口味鮮香。

第六種:牛肉麵

牛肉麵不僅僅是臺灣獨具一格的代表性美食,臺灣有⽜⾁面節,你就知道臺灣⼈有多愛⽜⾁面了。臺灣牛肉麵,就完全是一種在特殊背景下機緣巧合誕生的食物,更作為一種飲食文化深深影響著臺北。牛肉麵在臺灣的發展可以追溯到1949年,國民黨敗退臺灣,國民黨軍中有很多四川人並不稀奇。他們到了臺灣,用美國人的牛肉罐頭,加上岡山的辣豆瓣,烹煮出所謂的川味牛肉麵,試圖還原家鄉的味道,這最終的產物,就是臺灣牛肉麵,紅彤彤微辣的湯汁盛載了四川大後方的記憶,這些好吃的牛肉麵流傳開來,讓臺北成為了牛肉麵之都。

第七種:滷肉飯

滷⾁飯幾乎是臺灣食物的代名詞,有句俗話說:哪家廚房煙囪有冒煙,哪裡就有滷⾁飯。只有臺灣本土的滷肉飯才是最地道的,製作原料有大米、五花肉、幹蔥頭、澱粉、姜、蒜、醬油、八角、酒、冰糖、五香粉、胡椒粉等,滷肉飯的特色在於肉醬和肉汁,五花肉被精心切過,但並不太碎,慢慢在有5種香料的汁裡燉制,它們是製作的關鍵部分。在臺灣北部,也包括臺北地區,滷肉飯是在白飯上淋上碎豬肉和醬汁的料理,有時醬汁裡亦會有香菇丁等的成份在內,將做好的肉澆在熱米飯上,一碗香甜,微鹹的滷肉飯就完美了,不會很肥很油,這就是好吃的秘訣。

第八種:鳳梨酥

作為臺灣第一伴手禮——鳳梨酥,是臺灣比較具有人氣,極為知名的臺灣特色小吃,在臺灣看來,鳳梨酥中的鳳梨寓意著「旺來」之意,象徵子孫旺旺來的意思,大街小巷都是鳳梨酥的身影,鳳梨酥的酥皮奶香四溢,內餡主要分為兩種,一是傳統內餡,用鳳梨加冬瓜製成,口味不會太酸。另一種是土鳳梨酥,只有鳳梨,口味會略酸一些。再用麵粉、糖、蛋、奶油製成外皮,口感酥滑細緻,臺灣美食作家焦桐曾說過:「好吃的鳳梨酥表皮要夠酥,卻不能逼近脆的地步,這樣才會具備香酥感,又能入口化掉。內餡必須柔軟,但這鳳梨果肉的甜和酸,甜度不可放縱,其中分寸拿捏存乎一心。

第九種:九份芋圓

芋圓是一道著名的臺灣傳統甜點,九份的芋圓尤其有名,九份芋圓源自於臺灣基隆的一個小鎮,叫做九份,以「阿柑姨芋圓」和「賴阿婆芋圓」的芋圓味道最為地道,由於口味特殊口感獨特,漸漸地在全省各地鄉鎮也陸續開發出符合地方口味的芋圓,要想芋圓好吃,就必須堅持用純手工去搓揉,先將芋頭蒸熟後壓成泥,經過炊、蒸、攪、搓等16道繁瑣手續,搓揉成長條形再切成小塊,然後放入沸水中煮至浮起撈出即成芋圓。只要是去過一次九份的人,就一定會選擇品嚐一下九份的芋圓。如果還想發掘更多精緻甜點選擇,這篇台北甜點評比絕對值得參考。

第十種:刈包

刈包,又叫做割包,割包為一種發源自福州的小吃,它外型宛如中式漢堡,是以長橢圓扁形麵糰皮,類似饅頭的口感,將其對摺起來再包入餡料,像是肉夾饃,白皙、鬆軟如包子一般,趁熱夾進入口即化的片狀五花肉、酸菜、花生粉及香菜這幾樣,如今已在臺灣夜市普遍吃得到,在內餡中變化許多花樣,加入雞排、鱈魚排、牛肉或是煎蛋甚至豬舌等,氣味芳香、口感絕佳,不少人稱割包為「臺灣人的漢堡」。

參考資料

  • 台北甜點 - 十大人氣店終極評比
  • 臺灣傳統小吃文化圖鑑
  • 基隆廟口美食指南
  • 九份老街必買伴手禮推薦
  • 臺北夜市美食地圖2025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