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六合路吃碗糊辣 嚐嚐“老桂林”味道

發佈時間: 更新時間:

劉會賢為顧客打糊辣。

現炸油條。

糊辣和剛出鍋的油條是絕配。

  在很多老桂林人的早餐清單裡,有這樣一款搭配,那就是一碗熱乎乎的糊辣配上剛出鍋的油條、油餅。現在想要找到一家有著正宗風味的糊辣店,卻不太容易。不過,在六合路有一家早餐店,店裡的糊辣是不少老桂林人經常去吃的,如果去晚了,可能還沒辦法解饞了。

  

★推薦理由 每隔一段時間就去解饞
  糊辣與油條,是老桂林風味的早餐,我非常喜歡。只不過,現在賣糊辣的早餐店不多了。我經常去六合路的一家早餐店,點上一碗糊辣和一兩根剛剛炸好的油條。油條切成小段,在糊辣裡裹一圈,一口吃下去真的很過癮。雖然現在單位離六合路比較遠,但每隔一段時間我都會去吃一回解饞,也會推薦朋友一起去。——家住穿山路的謝先生

★記者探店 酥脆油條與軟稠糊辣是絕配
  前幾天,記者來到謝先生常去解饞的六合營養早餐店。
  店鋪面積不大,店門一側有一個大桶,放在煤爐上進行保溫,裡面正是謝先生推薦的糊辣。另一側則擺著一張長操作檯,一位師傅正將麵糰切成長條,取兩條摞在一起再用筷子一壓,再用手捏緊兩端一拉,放進旁邊的油鍋裡炸。另一位師傅則拿著長筷子不時對油條進行翻動,讓其受熱均勻直至金黃。不一會,蓬鬆酥脆的油條就出鍋了。
  記者到的時候是早上10點多,滿滿一桶糊辣已經賣得差不多了。點上一碗糊辣,加上些許蔥花、香菜和酸豆角,再切上一根剛出鍋的油條。師傅告訴記者,這就是很多老顧客的吃法。“今天因為下雨,來吃糊辣的人比平時少,不然這個時間糊辣都賣光了,你就吃不到了。”
  雖然記者從小在桂林長大,但早餐基本上就是米粉、包子、麵包這一類,糊辣是第一次吃。這碗糊辣可不簡單,米糊里加了腐竹、粉絲、雞蛋、木耳、香菇,每一口下去,都能吃到豐富的食材。
  正宗的吃法就是要把切小段的油條放進糊辣中,沾上濃稠的米糊,一口吃下去,依舊保持這酥脆的油條和軟稠的糊辣口感豐富,真是絕配。怪不得配糊辣的油條一定要現炸的。
  而蔥花和香菜能給糊辣增添香味,也不可少。

★小店故事 為求花樣 做出了好口碑
  在《桂林老闆路》一書中,講述了跟糊辣有關的故事。其中一則寫到,以前有家招牌叫馬順昌的店,賣的糊辣頗有特色,味道也好。“馬順昌的糊辣製作講究用料,除主料粘米粉磨得細,顏色白淨外,其他選用的牛肉、腐竹絲、墨魚絲、黃花菜等佐料都較精細。製作時,將原料和水按比例放入大鐵鍋或鼎鍋內,先用大火煮沸,再小火慢慢熬,還不時均勻攪動。待各種配料煮爛熬好成糊時,香味撲鼻,聞之生饞。吃時再撒入香蔥、芫荽、辣椒粉,其味鮮美無比。”
  這也是老桂林人對糊辣的記憶。
  不過,六合營養早餐店的老闆劉會賢可不是桂林人,今年59歲的他從湖南來桂林已經40多年了。
 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,劉會賢做起早餐生意。當時主要就是現炸的油條、油餅、油堆等炸物。後來覺得店裡只有油炸的食物有點太單調,就想多搞點花樣,讓顧客能有多一些選擇,自己也能多一些生意。
  “當時想到過豆漿,後來聽來店裡買油條的人說,油條和糊辣很搭,桂林人比較喜歡。”於是,劉會賢就跟人請教,學習製作糊辣的方法。
  沒想到,這樣的嘗試讓更多人知道了他的店,專程來吃糊辣。有人還會拿著一個大湯鍋到店裡打包一鍋滿滿的糊辣,帶回家跟家人一起分享。
  “好多顧客都是固定的,總誇我們做得好。我們,做得也一般啦。”劉會賢謙虛地說。如今,糊辣是劉會賢的老婆負責煮,每天凌晨兩三點,他老婆就會來到店裡準備。“糊辣一般要熬兩三個小時才有味道,而且必須格外注意火候,如果一不注意火大了,就會焦底,影響整鍋的味道。”
  算起來,店裡賣糊辣也有20多個年頭了,每天都要煮上滿滿一大桶。天氣好的時候,小店裡坐滿了顧客,特別是到了週末,早上10點多糊辣就賣完了。
  現在常去劉會賢店裡吃糊辣的顧客有不少是上了年紀的桂林人。劉會賢說,只要大家愛吃,這道老桂林的早餐他們就會一直堅持做下去。

參考資料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